「挫敗感是一輩子都會遭遇的事,自我懷疑不會停止,假如你持續追尋著一個更好的自己。」
這並不是代表我們不該持續追尋一個更好的自己,
而是讓自己接受,好跟壞,都不過是一時的狀態。
我們的生命是流動的、是活的,
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,經歷挫折本在所難免,
重要的是不讓自己停下來,
可以失望但不要絕望,
如果就此打住了,
怎麼知道越過這條河、翻過那片山,
背面會有怎樣的風景等著?
—
從上週回家過了母親節後,
自我價值低落的感覺一直在發酵。
不知道為什麼,
心裡對於用金錢照顧家人,
隱約有股嚮往。
所以每當逢年過節,就是自我懷疑最強烈的時候。
會不斷責怪自己,
為什麼不能包個大紅包、
為什麼不能買昂貴的禮物、
甚至連跟家人一起吃飯而自己沒有負責買單,
都可以成為自我譴責的來源,
因此覺得自己很沒用。
雖然已經盡可能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,
還是會有懷疑的聲音出現:
「我有離理想中的生活更靠近嗎?」
「是不是應該回去過收入穩定的生活?」
但這些懷疑,完全是出自
不小心又戴上了那副 名為世俗價值觀的眼鏡,
而不是因為自己真的過得不好或不開心,
頂多對於 沒辦法更多地照顧重要的人,
而感到遺憾吧。
以前認為追求衣錦還鄉是種虛榮,
現在則明白 那其實是出自於對家人的愛,
畢竟每每想到 自己能平安順利的長大,
過程中家人們付出的一切,
內心就會油然而生一股強大的感謝。
/
但其實並不是個從小就被愛包圍的人,
曾感覺被遺棄,
也有過就算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人在意的負面念頭。
·
以前跟媽媽的距離很遠,
遠到我認為她並不愛我,而我也不需要她,
但其實一切都不是事實。
「她愛我,我也很需要她。」
看清楚這件事,花了我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。
·
這幾年才開始聽見「跟家人和解」這類的說法,
其實從我決定找回跟媽媽的親密感開始,
到現在真的稍微感覺我們關係親近,
大約也過了5年時間,
也曾經半途而廢,不想繼續,
幸好母女關係從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放棄。
要建立一段親密、雙方彼此信任的關係,
其實很不容易,
必須一次一次地溝通,
展露脆弱,冒著對方可能傷害自己的風險,
還得願意擁抱對方不可愛的模樣。
回到前面說的,
我們一輩子都在遭遇挫敗,甚至可能不會有完全終止的一天。
因為關係這件事,本身就是最大挫敗感的來源,
但它同時也是最多愛和快樂的所在。
·
我想起大學畢業那年,班上可愛的活動,
忘記是誰發起的,總之我們每個人都為自己挑了一個字,並寫下一段詮釋,22歲的我寫了這些:
「擁—希望永遠記得現在這個自己,擁抱機會、擁抱當下,擁抱所愛的模樣,不管未來遇見什麼事、什麼人,都不要遺忘了,我有張開雙手的力量。」
每次想起這段話,都覺得這幾年自己還不算活得太糟,
至少,22歲的那顆心依舊好好地活在身體裡。
·
最後,想分享這次拉我出挫敗感的,來自喜歡的作者 瞿欣怡 的兩段話:
「儘管黑暗讓人難受,但我們終將成為更勇敢的人。」
「我們不用幹甚麼翻天覆地的大事,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美好的存在,就足夠了。」這也是,我一直持續的寫著、分享著的原因。
願我們都能成為穿越黑暗的微光。(這句也是她說的)